omnipresent这个形容词在英文字典里的解释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按这种意思看,可以形容为omnipresent的事物在我们这个社会多种领域都可以找到。快餐连锁店是不是全国各大中城市遍地开花?在有些频道,电视新闻节目是不是已经二十四小时滚动播出?这两个答案大家应该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谷歌呢?没错,我们也得把谷歌地图位置标注的服务列为随时奉上的那种。
时光倒流,回到1998年谷歌诞生那年,它不过是一款简单朴素的搜索引擎,如今,这家专做引擎起家的企业已经成长为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业内巨头,经营领域覆盖搜索、电子邮件、视频、智能手机、台式机、眼镜、导航系统等等。这个句末的“等等”意思是还有更多接踵而来。就在上个月,谷歌还以32亿美元收购了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别看Nest对外的称号这么一长串,其实这家公司目前只经营智能恒温器和防火的烟雾探测器。但谷歌这么大手笔收购完全是着眼未来,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家居和一切统统与互联网连接。
宣布收购Nest不久前,谷歌刚公布了两项跨界收购。第一项是在去年12月,谷歌收购了一家机器人技术厂商Boston Dynamics。这家公司的产品可以行走、奔跑,生产了一些业内闻名的机器人,它们的名字也起得比较有趣,比如大狗(BigDog)、非洲猎豹(Cheetah)、野猫(WildCat),还有一个借用了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名字——阿特拉斯(Atlas)。其中“非洲猎豹”真称得上“飞毛腿”,它跑得比牙买加的短跑健将博尔特还快。第二项收购的消息今年1月传出。国外媒体报道,谷歌将收购一家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这无疑能让Boston Dynamics的机器人研发如虎添翼。谷歌也由此挺进了一个目前约5亿美元的市场。
今后五年,谷歌可能还会在我们生活中各方面领域——比如在我们家中、公交车和私家车上设置盈利增长点。但这些举动都只是在我们下面要真正谈到的地图应用搭建舞台。
导航就要靠(谷歌)地图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谷歌的创新弹药库里深藏着一件利器,它就是谷歌地图(Google Maps)。我们上网的时候几乎肯定会用到谷歌地图相关的服务,有时是通过谷歌旗下的跨平台地图工具,有时是借助一些利用谷歌地图导航功能的第三方应用。地图应用是一种很有用处的服务,仅此一项服务就足以凸显3G和4G的智能设备有多高的价值。因为如果能使用地图应用,我们就在也不必在车内安装昂贵的卫星导航系统,出门在外如果迷了路也再不必尴尬地找路人打听某个目的地怎么走。
和谷歌提供的大多数服务一样,谷歌地图带来的价值不可限量。我们很难找到另一种东西最终能像它那样改变人与周遭世界互动的方式。但要是想象一下,假设谷歌今后无时无刻不了解我们身在何处,这当真是件好事?
我们已经目睹谷歌的Google+充当着跨界产品的黏着剂,提供了一种“统一”的体验:想对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发表评论吗?向在谷歌的电子商店Google Play上对出售商品发布评价吗?只要用Google+就可以统统搞定。不过,谷歌地图显然“缺席”了Google+的一体化——我们无需注册帐号、提供任何账户信息就可以使用网络版的谷歌地图。谷歌地图未来会有什么变化?谁也不知道,但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我们并不是非用谷歌地图不可,用它只是因为它确实是种出色的服务。目前市面上有些替代的选择也不错,比如微软的Bing地图和诺基亚的HERE地图服务,但谷歌地图还是谷歌独一无二的,不是吗?
而眼下出现了一颗新星——OpenStreetMap,可能有的人还没真正了解它是什么东东的时候就已经和它打过交道。简单来说,OpenStreetMap是一款广大网民可以编辑修改的免费地图。没错,它感觉就像维基百科,不过是地图类的服务。
OpenStreetMap也有点像谷歌自己的地图在线编辑产品Map Maker。到目前为止,Map Maker一直在依靠公众的善意完善和谷歌地图相关的地理数据,并没有暗示过会给自愿修改的网民任何钱财奖励。Map Maker和OpenStreetMap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OpenStreetMap并非为了盈利,所以它会将一切数据反馈给大家,任由大家将这些数据再用在其他的产品和服务上。而谷歌是一家做生意的上市公司,仅凭借将Map Maker的数据卖给第三方就赚了数十亿美元。
姑且不论网民们为什么会决定贡献自己的业余时间为一家牟利的公司服务、怎样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谷歌采用OpenStreetMap式的方法改进自己的地图服务已经说明,谷歌也看好OpenStreetMap的未来。
近年来,作为开源的地图服务平台,OpenStreetMap已经频频出现在多个场合最显眼的位置,通常我们看到的是,某个知名的科技品牌没有选择谷歌,而是选用了OpenStreetMap。2012年,社交服务网站Foursquare放弃了谷歌地图,改用OpenStreetMap支持的MapBox。大型免费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用OpenStreetMap作为补充自己网站的公寓搜索结果。业内巨头苹果也已经转而采用OpenStreetMap的数据,不过还要花些时间才能让iOS系统的用户用上最新版的OpenStreetMap地图。
越来越多的公司近来开始用OpenStreetMap替代谷歌地图,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价格和质量。
早在2012年,谷歌对旗下API接口设置了使用限制。这直接导致,某一款第三方地图应用在此后90天内的下载次数超过了2.5万次,以至于该应用的开发商不得不规定用户此后每下载1000次就要支付4美元,再后来,这种收费下调到0.50美元。即使这样收费,也只有以上提到的Foursquare等大牌公司不再选用该第三方地图应用。
现在涌现了许多依托OpenStreetMap的服务,包括德国一家公司提供的GPS导航和其他旅游业应用Skobbler。Skobbler为iOS和安卓系统的用户服务,今年1月底成了媒体热点,因为当时美国手机卫星定位系统公司Telenav以2500万美元收购了Skobbler。这笔交易最吸引人的一个地方也许是,Telenav已经在向OpenStreetMap的领域迈进。Telenav的转变要归功于OpenStreetMap的创始人史蒂夫·考斯特(Steve Coast),他去年9月离开了微软加盟Telenav。
考斯特很快指出,谷歌自己正在设法推动网民参与的地图数据领域。正如他在一篇有关Skobbler收购案的博客中解释的:
“是不是也已经让外人参与众包的地图数据?毫无疑问。Waze和谷歌——或者说现在就是谷歌在提供类似的机制,改善自身地图应用。那种机制大部分建立在OpenStreetMap的创新之上。这可是比大生意,完全是谷歌的地图,不是你们(支付大笔费用使用谷歌地图的开发者)的。”
“OpenStreetMap截然不同。网民贡献的一切高质量数据都可以公开获得,就像维基百科那样。所以,人人都可以下载这些数据,免费使用它们。它不会限制我们,不会让我们无法操纵这些数据。”
但考斯特以上的解说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年来,对谷歌地图盈利方式持有异议的人不在少数。有人就担心谷歌掌控我们所有的数据。
“拥有”位置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OpenStreetMap的一位组建者谢尔盖·沃罗克劳拉斯基(Serge Wroclawski)自称是一名行善的黑客。今年2月,沃罗克劳拉斯基在博客网站Emacsen上发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有趣博文,名为“为何世界需要OpenStreetMap”。沃罗克劳拉斯基在文中称赞OpenStreetMap有诸多重要的优势,支持这篇博文论点的一个核心理据就是“拥有”地理位置的问题。
沃罗克劳拉斯基在博文中写道:“19世纪的人都在和时间作斗争,他们纠结的并不是自己拥有多少时间,而是时间是什么东西。时钟已经发明了,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时间——所谓‘当地时间’。这种时间与城镇的公共时钟步调一致,通常那些公共时钟就是教堂敲的钟。后来出现了铁路时间,最后又是格里尼治时间(GMT)取代了所有的当地时间。今天的大多数人都觉得时间是通用的。”
利用这种通用时间的概念,沃罗克劳拉斯基进一步提到了当代人对地理位置的困惑——到底谁拥有“位置”,一家公司该不该主张拥有某个“位置”的权力。
这当然不仅是指拥有地图应用的谷歌,诺基亚和全球汽车导航服务供应商TomTom也在其列。诺基亚2007年以逾80亿美元收购汽车导航地图数据制作公司Navteq,增强了旗下地图服务品牌HERE的实力。TomTom2008年收购了地理数据库开发公司Tele Atlas,也提高了自身服务水平。但提名谷歌是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一家公司怎样利用拥有“位置”这一概念发展壮大。
沃罗克劳拉斯基认为,考虑到位置服务是很大的生意,谷歌等公司正在设法变成位置的“特定来源”。
他这样分析:“有了所有这些公司的服务,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像OpenStreetMap这样的项目?答案很简单,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没有哪家公司应该垄断位置。这个道理如同是说,早在19世纪,也没有哪家公司垄断时间。位置是共有的资源。如果我们将位置的一切相关权利赋予某一家实体,就不但赋予了告诉该实体我们所在位置的权利,也赋予了塑造呈现这一位置的权利。”
最终,沃罗克劳拉斯基对那些与位置的所有权有关的事物感到担忧,比如谁决定在地图上呈现什么形象,以及谁大量收集数据。这篇博文很有启发性,它将OpenStreetMap作为一种“事物”的典型范例。这个维基百科式的地图相关平台不但开放又透明,而且允许任何愿意为之贡献的网民编辑修正。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就可以试着理解史蒂夫·考斯特的想法,了解当初打造OpenStreetMap内情、它最初来自哪里以及该平台可以推动哪些事物。
OpenStreetMap异军突起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OpenStreetMap呈现的第一批建筑群是混凝土结构,那还是2004年,考斯特在伦敦念大学。
他放弃了计算机学与物理学的双学位,一直在为一些大学下属的研究机构工作,不必说这期间也在为一些软件公司服务。去年加盟Telenav以前,他自己开过公司,还在微软干过一阵子。显然,考斯特多年来涉猎了不少领域。
不过,我们在此只着重看OpenStreetMap。
考斯特说:“从软件基础架构的角度说,这个项目运行的核心方式全都是我很久以前就设计过的。可它经历多次迭代。实质上,我已经抛弃了该项目的前两个版本,从头再来,完全重新编写。但第三版用得很久。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其实推出了很多版本,不过结构和基础架构都是我从第三版开始就设计好的,和你们今天看到的大致相同。现在它肯定速度更快了,范围更大了,但本质上是一个东西。”
一力承担OpenStreetMap整个项目的是英国注册的OpenStreetMap基金会。现在,该基金会并没有任何收费工作的员工。但约500人每年会向基金会支付一笔款项,这笔款名义上叫做年费。每人付费15英镑(约合25美元)以后,他们就能投票决定谁来做基金会的董事。
OpenStreetMap基金的董事会目前有七名董事,其中不包括考斯特本人,他现在更像是OpenStreetMap的一位顾问。那么,OpenStreetMap成为如今这样当红的地图平台付出了多少努力,它是否曾经是考斯特投入所有时间努力开发的工具?
考斯特透露:“对我来说,它当然是一份全职工作,但意义不同。做学生的时候,我花了大量时间经营OpenStreetMap,奠定了它成长的基石。后来,就在几年前,我让它成为一家初创公司,实际上我们一直在为OpenStreetMap工作。现在,我是Telenav的一分子,可我们在做的也是OpenStreetMap的相关工作,我们要保证数据全部适合导航类消费品使用。”
这样看来,考斯特可能不会将OpenStreetMap称为自己的一份工作,但它必然耗去了考斯特许多时间,也是以支持他人为目的,包括为考斯特现在在Skobbler的所有者——Telenav的工作服务。
Telenav于1999年在美国成立。这家公司提供多种基于位置的服务,如GPS导航、局部搜索和相关服务。可Telenav自身并不是地图供应商。考斯特这样表示:“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地图的不可知论者。我们和TomTom、HERE还有OpenStreetMap都有往来。”
总部设在欧洲的Skobbler正致力于完善OpenStreetMap的数据,Telenav则是一直在位于美国的总部做同样的事。这也让Telenav收购Skobbler开始产生重大意义。考斯特进而解释:“这方面(两家)一拍即合。不过,收购也在好几方面帮助了Telenav,它有助于将我们的办事机构由‘美国和中国’拓展到正在成为巩固基地的欧洲。”
因此,Telenav与Skobbler联手就将继续改进OpenStreetMap的数据。虽然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他们自身的产品而做的,但它产生的连锁反应能让OpenStreetMap这个众包地图平台的所有用户受惠。
从长远的角度看,Skobbler未来会并入Telenav品牌。可GPS导航和Forever Map等Skobbler现有的应用将仍然与现在保持一致,只是可能今后会整合到Telenav旗下那些打着搜寻旗号的应用中。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乍看起来,我们很容易觉得OpenStreetMap就是“地图领域的维基百科”,然后就会这么认定。OpenStreetMap简单明了,容易理解,立即呈现核心结果。然而,如果要借助凝结集体心血的云绘制日常的街道、河流、房屋和峡谷,那与利用集体智慧的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或是更高深的量子力学有着天壤之别。
实际上,但凡涉及探讨OpenStreetMap的崛起及其在地图领域的贡献,都需要先观察这个平台到底获得了多少数据,以及这些数据有多可靠。
OpenStreetMap的内部运转
如今,OpenStreetMap拥有150万注册编辑,这个数据足以体现了过去18个月里该平台扶摇直上的增长势头。正如下图所示,2012年8月,OpenStreetMap的注册用户只有约65万人。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当然,像维基百科那样,OpenStreetMap的编辑们投入程度也各不相同。考斯特说:“会有少数人整天都在编辑,更多的人每天编辑一次、每周编辑一次或者可能一个月才编辑一次。”
OpenStreetMap到底怎样向网民获取所有这些数据,将它们融入地图?是不是就靠编辑带着衡量标尺和相机街拍?
考斯特解释:“项目刚开始的时候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大家基本上就是骑着自行车在附近逛,因为在欧洲,骑自行车是四处游逛最快的方式。编辑们带着GPS设备和相机,骑自行车四处走,回到家以后就得到了GPS追踪的结果,知道自己外出都去了哪些位置点,最后用拍下的照片核对所有数据,让数据和相片相匹配。”
所以,这项事业启动以后,几乎就是人们可以想象到的一种参与者用原始手段人为操作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说,现在OpenStreetMap还是大部分是人为控制的过程,这些年已经加快了步伐。
考斯特说:“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航拍的图像,相当于可以从顶部俯瞰拍照。在有些地方,还有人用GPS绘图,特别是一条新路竣工的时候,因为新路还没有收录航拍图像库。”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听到考斯特这么说,可能有人会觉得:“说的倒没错,可所有的航拍图片从哪儿来?不可能让150万人背着数码相机、坐着热气球环游世界吧?”当然不可能。这类相片是通过更合理的渠道获得的。考斯特介绍:“在微软工作的时候,我们将所有的航拍图像捐给了OpenStreetMap,现在还在定期更新。”
无论多大的公司,要准确地完成航拍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遇到万里无云的好日子,就必须白天都在户外工作。拍照时还必须有好的光线条件。而且,拍摄者必须优先拍那些变化很大、或是对大家很重要的地区,比如向四周扩散的卫星城。通常来说,航拍是从飞机上拍到的画面,有时也会动用人造卫星拍摄。
对OpenStreetMap的众多编辑来说,相片怎么用上平台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它们有一个可靠的来源。
去年5月,开源地图服务公司MapBox推出了一款适合OpenStreetMap的编辑工具iD,这激励了更多网民为OpenStreetMap平台做出贡献。iD全部以JavaScript语言编写,配以d3视觉的函数库。它正是用来替代OpenStreetMap此前几个月默认使用的那款编辑器。那款默认的编辑器主要使用Flash软件,用起来很费事。
地图特色要表现点、线和区域三方面,目前点的特色可能代表商店、餐馆、纪念碑等有特征的陆地标的,线则可能包括公路、铁路或河流。
另一方面,区域提供了更详实的方法展现一些特色,它会覆盖一些边界,比如四周的林地或是田野。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我们可以点击地图上某个希望编辑的区域,然后就可以进入上图左侧的窗格,输入重要的具体内容,它可能是一栋建筑物的名称、一条街的名字、车辆行驶的方向(如“单行线”)和其他许多可能对更多公众有用的数据点。
这是OpenStreetMap的基本要素,熟悉其他在线编辑工具的大部分人都不会花多少时间就能了然于胸。
但要是从终端用户的角度看,在那些最终用地图寻找从A地如何到B地的用户眼中,这款编辑软件有多可靠、适用范围有多大?是否有人会真正放心依靠OpenStreetMap找寻方向,相信OpenStreetMap不会让自己去机场途中迷路?
我们拭目以待。
绘制一幅优质地图
谷歌是业界的风云人物,坐拥数十亿美元可支配的资金,也有不胜枚举的理由要保证谷歌地图呈现最佳效果。而OpenStreetMap是众多热心网民扶持的无名小卒,托起这个平台的是不收取分文报酬的志愿者。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断定。OpenStreetMap的服务必然没有覆盖大片土地?
考克斯对此否认:“实际上并非如此,没有哪位用户注意到这种情况。作为一种显示画面的地图,OpenStreetMap是很完整的,大家通常只是肉眼扫视。”
比如在OpenStreetMap的网页上快速搜索2014年冬奥会主办城市索契,很快就可以发现索契的完整讯息。和谷歌地图相比,可以说,OpenStreetMap实际上覆盖得更广。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但要是西伯利亚和其他偏远地区那种一般地图上最不起眼的角落又怎样?“你会大吃一惊,地图上都适当地描绘了那些很细微的位置,很难找出什么地方显示OpenStreetMap缺少适合的数据,”考克斯说,“大多数时候,它不是全球最好的,就是大部分地区很接近最佳的次佳服务。”
如果OpenStreetMap有时其实比谷歌地图更全面,为什么还有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宁可用谷歌地图,也不用OpenStreetMap支持的竞争地图服务?看来关键并不在于地图及其覆盖范围,地图相关的数据才是重点。
绘制一幅优质地图要基本具备三个核心要素。既要有显示元素(即地图本身),又要有地图内的导航信息(如最高车速、单向行驶等)。这类导航信息有助于针对逐向导航开发软件。第三个核心要素是地址,比如地图上标示的所有房屋位于哪里,每间屋子的门牌号是多少?
考斯特评价:“显示方面OpenStreetMap很擅长。虽然导航信息方面不是十全十美,但OpenStreetMap也做得很好。可地址数据是许多OpenStreetMap的地图缺少的地方。要为用户逐向道路导航,三者不可缺一。那就是我们在Telenav做的工作,在现有的两个要素基础上补足第三方面的数据。”
酒是越陈越香,在线地图也会随着时间流逝改得越来越好。Skobbler、Telenav和其他服务商的一项工作是收集许多GPS追踪的信息,处理这些信息,用它们分辨其代表的数据,不需要用户直接输入结果。
例如,当驾驶者沿着伦敦South Circular路行使时用这些应用,GPS可能会显示,大多数人在一定距离内时速为60英里。同样地,如果所有的车都选择同一道路,往同一方向开去,GPS也可以探查到这一事实,几乎可以确定车开上了一条单行道。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另一方面,邮编就是另一回事了。它通常由一些字母或数字组成,不同的邮编最终能帮助邮递员将邮件送往正确的城镇,准确无误地送到家家户户。但各国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在英国,邮编完全采用文字数字形式,可以称为“邮编单位”。这种邮编通常会对应好几个地址,比如四座房屋,也可能是某个较大的端点,如一家仓库。可要在OpenStreetMap内部找到这类数据的匹配结果就是个问题。
问题在于,仅凭一个邮编无法推断得知一个纬度或经度值,也无法利用后者倒推得知邮编是多少。在很多国家都不能免费使用便于这种邮编与经纬度推导的数据。
考斯特说:“很难反向得出具体邮编,因为你只要到处走走就可以看到指示牌上的街道名字,能分辨清楚那些街道了。而如果你四处走走只是为了搞清楚邮编是多少,那难度就更大了。”
实际上,考斯特几年前开始做的另一个业余项目就名叫“免费邮编”(Free The Postcode)。开发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这样的经历:假如我们去问酒吧的服务生,那间酒吧的邮编是多少,大概就能得到答案。因为许多街区都不缺酒馆和酒馆,所以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最终打听到一切相关邮编。考斯特指出:“永远都不会做得100%毫无偏差,但可以相当接近事实。”
在其他国家也大致如此。在获得邮编数据方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有些微妙的区别。这是OpenStreetMap前进时面临的一大障碍。
可地址数据并不是唯一的拦路虎。
归属:明示应有的版权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考斯特说:“为了让这个项目能成功,我们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花了不少心血。我们只要求两个回报。一个回报是,如果你改变数据,请允许我们也相应改动,便于我们改进地图。”
换言之,如果一家公司利用OpenStreetMap提供自己的服务,为了让OpenStreetMap更准确而编辑内容,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应该让每个受益者都能编辑。那么,OpenStreetMap还希望得到什么回报?
考斯特接着说:“如果你用我们的数据,请明确告诉大家‘用的是OpenStreetMap’。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能让更多人使用它,添加数据的人也会增多,这能帮助地图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不过,一些人对第二个回报的理解很狭隘。“你看到大多数(非OpenStreetMap)地图都很少标示谁绘制了地图,无视地图的版权,”考斯特接着说,“出于设计的原因,(使用OpenStreetMap时)有些人希望去掉地图上的文字行,或者只是留下一个小小的链接,让有兴趣的用户点击链接了解更多的属性。我们的理解是,应该在右下角标示‘OpenStreetMap版权所有’这样的字样。我觉得这是不需要做很多解释的行为。”
事实上,OpenStreetMap基金会主席西蒙·普耳(Simon Poole)曾在一个论坛发帖提到,缺少归属是一个大问题。
普耳这样写道:“为什么让用户准确地将我们的数据标明归属为OpenStreetMap像一场攻坚战?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无论是浏览维基百科,还是用邮件发送清单和论坛,都能发觉,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直没解决。为什么我们要得到自己要求的回馈就那么难,同时也没有人将地图版权给予谷歌的时候?”
普耳还透露了更让人难过的事实,称来自OpenStreetMap的内容被标示为谷歌归属“并不少见”。可是,如果扫视一下OpenStreetMap基金会的许可条款就会看到,条款说得很明了:
“我们要求您使用‘?版权来自OpenStreetMap’的字样注明归属。”
“请您务必也明示,数据系经OpenStreetMap许可后使用。如使用我们的地图文件,制图法也获得了本地化版本CC BY-SA许可。您可以链接到此地址的版权页。或者,如你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传播OpenStreetMap,我们要求您明示获得许可,直接给予链接。若发布的媒体不可能有效显示链接(如印刷作品),我们建议您指导读者访问网站openstreetmap.org(也许您可以在提供OpenStreetMap全称的时候列出网站的完整地址),或者opendatacommons.org,如有必要,也可以访问creativecommons.org。”
这其实是将要求明确在真实的条款中。就实际表现归属权方面来说,这样的条款显然可以得出多种理解,但是应该看起来像下图这样展示: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如果最终按要求明确了归属,不同的服务呈现的归属看来也各不相同。例如苹果使用OpenStreetMap时,我们必须仔细查看致谢声明才能意识到苹果原来用了OpenStreetMap的数据。只是,苹果并非仅用OpenStreetMap一家的数据而已。
当然,我们看地图的时候不会知道有没有归属标注问题,可如果苹果自己在地图上都标注了将所有的来源归属,估计图就开始看起来很难看了。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OpenStreetMap要向大众争取更多的智力支持,可能不得不开始以稍显更主动的方式强调明示归属的要求,也可能重申许可条款,让它们显得歧义少一些。
然而,OpenStreetMap还有可能选择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推出自己品牌的独立服务。
OpenStreetMap:品牌
地图平台OpenStreetMap有望赶超谷歌地图
维基百科为第三方开发者设置了可以获取该网站数据的API接口,但维基百科自己也是认可度最高的互联网品牌之一。这是因为,维基百科绝不仅仅是开发者的API,它是一种拥有自身权利的服务。
出于某些导航的目的,消费者可能使用OpenStreetMap网站,但OpenStreetMap并非以导航服务为宗旨的网站。即便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商和开发者会转而使用OpenStreetMap,OpenStreetMap自身或许也不可能获得应有的认可,毕竟这个平台是后端,并不是前端。那么,OpenStreetMap有没有潜力亲自推出自有品牌的服务?
考斯特认为:“如果是我拿主意,我们以后当然要更专注消费者,让网站用起来就像为消费者服务的网站。如果侧重点不是用户,而是开发者,那得做些妥协。本质上,这样的转变会大幅降低我们的成本,它会让整个组织更精简,也更专注。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可能停滞不前,固守现状。”
OpenStreetMap进行大规模的自身品牌推广固然可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但那意味着会产生巨大的成本。用过维基百科的人可能记得,网站特别设有“资助维基百科”一栏,其中可以看到网站创始人占米·威尔士(Jimmy Wales)“诚心恳求各位襄助”的个人呼吁。如果OpenStreetMap成本继续增加,今后也许我们不得不忍受OpenStreetMap也出现这样的呼声了。
说到维基百科呼吁资助,不由得人想到一个问题:OpenStreetMap到底怎么得到资金支持?
简约的绘图机器
我们已经注意到,OpenStreetMap没有雇用支薪员工,没有经营场所,也没有分毫日常管理费用。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人力机器。可是,它至少不得不产生一些成本,不是吗?
考斯特手头没有确切的数据,但他粗略估计,OpenStreetMap每年得到的捐款“不超过5万美元”。“实际上无足轻重,”他说,“这笔款很少,因为我们的成本也少。”
事实上,伦敦的两大学府伦敦大学学院(UCL)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都为OpenStreetMap的服务器提供“免费或收费很低的”托管服务。而OpenStreetMap真正得到的捐款也随着不同的需要有时多有时少。比方说,OpenStreetMap需要一个新的数据库服务器,他们就会启动专门的融资工具,尽可能募集达到购买服务器要求所必须的一切资金。
那么,OpenStreetMap是否对维基百科式的呼吁捐款广告毫无兴趣?考斯特回答:“他们(维基百科)的基础架构成本(比我们)高得多。可有人会说,我们应该采取类似的(广告)做法。”
而要是OpenStreetMap未募到大量资金也能应付过去,为什么要改学别人呢?
更注重效率,而非意识形态
虽然考斯特同意谢尔盖·沃罗克劳拉斯基在“为何世界需要OpenStreetMap”一文中许多有关意识形态的观点,但他更关心缺乏效率的问题。他认为,太多的在线地图平台都存在这个问题。
他说:“单纯从效率角度看,问题更大。对我来说,它也(比意识形态)更重要一点。统计下数量,现在有四大主流(在线)世界地图,或者我得说,是四个相对较完整的世界地图。我的意思是,我们当真需要四幅不同的地图吗?这可以说成,要是就一幅开源的地图,不是更方便些吗?”
当然,考斯特这里所指的四幅地图分别来自谷歌、TomTom、HERE和OpenStreetMap。要是细分到具体地区,那在线地图的整体数量就多多了,比如英国的Ordnance Survey就是这类区域性地图。有一个要点值得一提,拥有一个开放的可编辑在线地图平台对全球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好处。
“之所以我选择在英国起步,就是因为英国有Ordnance Survey,它可以生成一些了不起的地图,但使用它就必须付费,”考斯特解释,“而如果你所在的地区并没有那么优秀的地图,比如非洲的大部地区,你让这类地图数据开放的理由就和我的不同。如果你身处灾区,比如遭遇地震的海地,你就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希望得到一幅人人都能很快利用的开源地图。”
不过,首要的一点是,Skobbler旗下产品等OpenStreetMap支持的平台具备100%的离线访问地图功能。所以,要是在自己的祖国,没有限制宽带流量,那用户可以尽情使用谷歌地图,可要是踏出国门,流量有限,用户就得换上GPS导航和OpenStreetMap支持的地图了。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的无非是免费的智能手机GPS功能,还有预先安装好的目的地国地图。
对于那些担心隐私安全的用户,离线访问也意味着无需透露个人所在地的详情就能得到导航服务。
OpenStreetMap的未来
OpenStreetMap的确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高尚的宗旨和良好的扩展性。但这个平台也有些内在的缺陷不能回避。例如,很难找到一款依托OpenStreetMap的移动应用像谷歌地图那么灵便,这还不算谷歌粉丝会挂在嘴边力捧的一种优势。
有了谷歌地图,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简单地图和导航服务。除了通过MapMaker、Waze和谷歌新近推出的地图类搜索引擎Maps Gallery开展的众包活动,谷歌还将谷歌地球与谷歌街景两种软件与谷歌地图紧密结合。这可是OpenStreetMap很难仿效的。
但OpenStreetMap的功能有没有可能增加谷歌街景这样的特色?
考斯特说:“那样做会出现一大批很费心思的问题。你希望提供高品质的街景图像,可成本很高。所有的车辆和燃料都有成本,还有相机和高清相片的存储空间等次级成本,另外所有的处理设备也产生成本。你可以算算,添加街景多困难、成本多高。”
事实如此,言之有理。
可是,如今专业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成本逐步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这些工具,我们有没有可能看到OpenStreetMap在这样的领域施展拳脚?
最近有过几次惊人的应用实验,摄像机在无人机的帮助下一展雄风。一家电影制片商利用一架无人机拍摄纽约市的精彩场景。上个月,媒体也将无人机拍到的相片列入曼谷政治抗议活动的重要记录。此外,我们也不能忘了,无人机如今可以携带视频镜头拍摄不规律的冲浪浪潮,支持高画质的GoPro相机能够拍下夏威夷的筒状巨浪(Banzai Pipeline)。既然如此,OpenStreetMap的编辑们有没有可能利用这样的照片,形成自身优势?
考斯特认为:“这是很初级的应用,可现在的工具能让人拍到特定区域的许多相片,把它们转换为一个从地理角度证明所在地的图片。有件事必须留意,不论是人造卫星,还是飞机或是无人机,拍照可能并不是整个机体很直接地‘下行’。而且,地球并不是平坦的,陆地上既有山丘也有山谷。综合处理所有相片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所有这些影响因素。”
实际上,在高空拍照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扭曲正常效果的状况,比如空气质量和大气层。无人机也许为业余制图者提供了一些绘制地图可能利用的新来源,但它也制造了层出不穷的问题。
对OpenStreetMap而言,更直接、也更现实的发展大计可能要围绕着一个简单的因素——增长进行。在线项目为数不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OpenStreetMap,平台滚雪球似地飞速扩张。近来已经有许多这样飞速发展的例子。看来这一趋势还会持续。
考斯特说:“我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它(OpenStreetMap)了。期初,这就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对不对?你白手起家,只应付很少的数据,然后你没有足够的数据吸引人来参加。如果数据已经增多,就会有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数据。所以需要一段时间引导这个项目发展到现在的地步。而今,它已成长为商业服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Telenav与Skobbler目前在汇聚各自收集的资源,致力于OpenStreetMap的迭代与完善。在那位十年前将OpenStreetMap带到这个世界的人——考斯特领导下,OpenStreetMap未来数月、数年的发展又将如何?这无疑值得关注。